010-64126515

新闻资讯 |

News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专业化失败与一体化来临

发布日期:2020-08-17     作者:诺斯曼      浏览量:134

近光伏行业最大的热点就是涨价。

从事生产自制造的朋友都大呼原材料涨价,终端大户直呼组件厂延期及涨价毫无道理。

而在顶层的几个光伏大厂来看,其实是公司战略失衡。

一种呼声:隆基与通威的定价联盟在洗劫各大组件厂,此次大幅涨价是趁火打劫。

另一种呼声:加速一体化,抵御被洗劫的命运。

于是“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”

虽让各种说法都有。实际上笔者的观点是:

并不是一体化太好,背后是垄断企业的利润过高了。

我们按照各个环节毛利做了一个表:

硅片取用某龙头企业毛利率30%。电池片取用行业惯例10%,组件采用某美国上市公司毛利率12%。

专业化失败与一体化来临(图1)

可看到几点:

1.单GW毛利,电池片是最低的。

2.电池片占组件成本的58.71%;硅片占电池片成本的56.72%;硅片占组件总成本的33.3%

我们再按照垂直一体化来类推:

专业化失败与一体化来临(图2)

可以看到:

1.假设一个组件出货14GW的组件厂,全部采用一体化,毛利高达60亿元,毛利率27.86%。

2.如果只做电池+组件一体化,毛利大幅下降,只有17.8%。只做组件和只做电池的公司毛利都

很低。

3.因电池毛利很低,如果采用自供全部硅片,电池采用部分代工,毛利损失并不大。因此行业也有处于C型结构的公司,即硅片和组件大,电池采用代工的模式。

我们不点名的计算下大厂的销售额和利润情况:

专业化失败与一体化来临(图3)

又可以得出几个结论:

1.一个以硅片和组件双头业务型结构的公司,毛利率是最高的。

2.垂直一体化的公司,形成了闭环,毛利虽不及,但是稳健,具备极大的灵活性。

3.如果采用跟随策略,Z公司在公司毛利率很好.

4.C公司垂直一体化做的更加完整,已经延申到电站端口了。

为什么垂直一体化会突然拿上台面成为议题了呢?为什么过去垂直一体化失败了?

我们以LDK和$晶科能源(JKS)$做对比。

当年的LDK在彭小峰的带领下,一度在美国上市,成为中国首富。最初以电池组件硅片三个板块作为垂直一体化的,直到冒险的将巨额资金投入做了多晶硅料,还没等到硅料技术完善,价格开始暴跌,LDK的锁价原则成了最大拖累,加上对硅料及硅片技术的错判,将整个公司带入了深渊。

进而电池片厂被通威股份(SH600438)所收购,通威在这个时候切入光伏行业,在后来几年凭借肥料带来的丰沛现金流,一举成立永祥硅业,奠定了今天硅料+电池片的格局基础.

晶科和昱辉是李氏三杰创立的公司,这几位浙江老板,以浙江人的坚忍,成本控制为基础,从2005-2015这10年中,杀出了一条血路,晶科更是以多年耕耘的成本控制优势,以高质量低价格的方式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。至今在阿布扎比之光项目,其超低的报价仍然是业内之最。

我从多个切面对这两个公司的一体化进行分析:

1.LDK的垂直一体化是基于硅片而来的,电池与组件在当时,受到到巴黎协定的刺激,欧洲美国呈现爆发式需求,只要做出来就能卖掉。而现在的晶科,其垂直一体化是基于组件及组件渠道为中心的。其电池,辅材,硅片都是基于组件需求来设计。

2.当年的市场规模不是今天所能比的。当年市场只有十多个GW装机量。这种容量拉不动供应链的全力配合,各个环节的毛利率高,但是毛利并不高,没有规模效应,降本非常难,需要降本的环节太多,而且玻璃,硅料,设备等全部是和半导体等别的行业借过来用的,很少有专用的材料和设备。现在每个环节已经形成了巨头,出现了专业的光伏材料公司,设备公司,逆变器公司,每个板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。

3.应用市场没有打开。当年光伏还是非常昂贵的,基本需要补贴,因此只有欧洲国家,日本等有高额补贴的市场,才具备消费能力。而近3年,全球装机已经翻了十倍,年年100GW以上,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“平价上网”,在2018年国内补贴开始断奶之后,通过竞价和集中招标等形式,加快了国内市场的平价。有了足够大的市场,以前投资门槛高的产业高额的投资可以得到均摊,成本下降快,回收周期迅速缩短。

所以说LDK一体化失败一方面归结于时代,一方面归结于产业链。

我们看今天的晶科和晶澳吧!

晶科晶澳一体化带来了明显的不同,有几个显著的事件:

1)158正方片是晶科硅片提出的产品,很快在156.75与158组件的对决中胜出。

2)晶科163硅片的提出,甚至青海特高压项目冒险采用163的透明背板组件,也是里程碑式的。

3)透明背板的应用,避免因为玻璃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引起的断货。另一方面基于组件轻量化的海外市场导向。

4)今年182联盟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晶科,晶澳的一体化深度推进,才能与隆基平起平坐的商议硅片尺寸的定型,以此稳定整个供应链。在近几年隆基独享硅片霸权的时候,这是很难想象的。

那么为什么现在硅料大涨后,全行业却对隆基,通威联盟表示非常不满呢?

垄断,或者定价权,当然是非常好的东西。

也就是在2018年PVINFOLINK从集邦分离出来,它的每周一张价格表渐渐的成为行业的价格指标。而在2019年开始,隆基和通威开始了公开报价,并且成为了硅片价格与电池片价格的定价基准。

看到隆基突飞猛进的市值飙升,业内惊奇的发现全行业毛利最高的竟然是隆基的硅片,以超过30%以上的惊人毛利,横扫整个下游。硅片垄断源于三点:

1.足够大的产能。

2.与硅料厂、电池片厂进行三方锚定。

3.组件产能锚定,其组件具备8-10GW的产能,能消化自身10GW的硅片,通过电池片代工拉动自身硅片的销售。

在单晶硅片定价上,中环也很“聪明”的选择跟随策略,与隆基同价。他们两家几乎占据单晶硅片80%的供应份额。

但是与中环不同的是隆基股份(SH601012)在大举扩张组件,并且扬言2020年超越晶科成为全球第一大组件厂,而其销售策略也非常凌厉,以非常感人的价格与组件大厂竞争。这必然引起晶科,晶澳、阿特斯、天合等老牌组件大厂的强烈不满。由于现有的PERC技术效率差异很小,如果撇开尺寸变化,其版型也固定为60和72,那其实每家的电池和组件制造成本差异很小,最大的差异就变成硅片的成本变化了。

隆基一方面是供应商拉高硅片销售价格,一方面自己具备自给自足的优势,其组件成本低于同行。(如果隆基的10GW硅片将毛利挪到组件段,组件直接增加15亿元的毛利,如果分出5亿用以组件降价竞争,对不能自制硅片的组件厂带来极大的压力。

此次硅片价格与电池价格飞涨。组件的成本1.38元/瓦,直接因为电池涨价,增加0.2元,组件不报价1.58元/瓦,就会亏掉利润。

已经逐步实现“片片件一体化”的公司,可以牺牲环节利润,保障履交期及履行合同价格的能力。对于已经在国内参与竞标,并且中标的没有一体化的组件厂来说,就是灭顶之灾!

因此这次大战之后,晶科晶澳阿特斯一体化优势凸显。而天合日升中环三兄弟抱团取暖。

未来怎么解开困局?

1.硅片厂主动降低毛利,让各环节毛利均衡,否则有足够实力的公司都会采用一体化的方式,抵抗价格垄断。

2.各个环节的设计要基于最终电站的需求,并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尺寸或者独特技术,为了一时的垄断,拉高价格让客户客户买单。

专业化公司需要转型

接下来比较难做的是专业化的公司,如电池片生产企业。

1.差异化需求:由于尺寸之争已经定下,后面很快而来的就是效率竞赛,而组件竞争是需要差异化的,要么效率更高,要么价格更低,如果大家的电池片都一样,组件差异化就消失了。组件厂会选择采用自制独特技术来拉出与竞品的距离。

2.毛利上探的困境,由于电池片是个夹心层,硅片和组件的售价是市场已知的,电池价格也是公开的。如果电池代工的售价超过自制电池的成本太多,组件厂会加大自产电池的规模,减少代工的需求。